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返回上一页

六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六安市“十三五”房地产业发展规划(2016-20 年)》的通知BOB·半岛

发布时间:2024-04-24 15:01:39点击:

  半岛综合体育六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六安市“十三五”房地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 年)》的通知

  金安区、裕安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示范园区管委,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直属机构:

  《六安市“十三五”房地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 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线日

  “十三五”时期是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也是全面消除贫困、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十三五”时期,房地产业仍然是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对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拉动相关产业发展、改善城市面貌、提升城市集聚和服务功能、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按照《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去库存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发展的实施意见》(皖政〔2016〕56号)的要求,特编制本规划。

  为抓住国家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五大发展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机遇,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充分发挥房地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带动作用,促进我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依法提高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审批,持续改善居住环境和居住品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依据相关政策法规,结合我市实际,编制本规划。

  (一)《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有关工作的意见》(国发〔2015〕37号);

  (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的若干意见》(〔2016〕39号);

  (三)《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近期住房及用地供应管理和调控有关工作的通知》(建房〔2017〕80号);

  (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去库存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发展的实施意见》(皖政〔2016〕56号);

  (六)《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省安徽总体方案的通知》(皖政〔2015〕15号);

  (七)《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徽省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皖政办〔2013〕37号);

  (八)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等12个部门《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意见》(建房〔2015〕105号);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习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视察安徽、视察六安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着力推进房地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提升住房品质和居住环境,促进房地产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建设生态、绿色、人居六安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一)均衡稳定发展。全面分析房地产市场供求变化,科学制定房地产产业发展年度计划,注重分类指导、梯次推进,保证房地产供需总体基本平衡。灵活运用土地、财税、金融等政策措施,加强对市场供需的精准调控,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

  (二)结构优化发展。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城镇化进程、家庭人口数量与结构、住房支付能力、土地资源等情况,科学制定房地产业发展目标。合理建立和确定各类机制体制、政策措施以及发展方式,引导合理住房消费观念,不断提高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发挥房地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三)绿色生态发展。注重房地产开发与环境、资源的协调关系,注重发展绿色建筑、绿色空间、绿色建材。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在保护资源、优化环境的基础上不断提升人居环境和城市能级。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积极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促进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

  (四)跨界融合发展。加强房地产业与现代商贸、新型工业、文化旅游、科技教育、养生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面向“双创”需求,拉伸房地产全产业链,发展“互联网+房地产业”,实现房地产开发、营销与配套服务的模式创新。

  本规划实施范围为:六安市区,包括金安区(含集中示范园区)、裕安区和开发区的行政管辖范围。

  (一)房地产业经济社会贡献突出。“十二五”期间,我市市区房地产开发累计完成投资476.2亿元,其中住宅开发投资362.6亿元,比“十一五”期间分别增长3.70倍和3.88倍(见图1)。2015年,房地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5.8%,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2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29.7%,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1.2个百分点。房地产业发展对增加就业、保持经济快速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商品房供销总量大幅增加。“十二五”期间,我市市区商品房累计新开工面积1383.4万平方米,其中住宅1130.6万平方米,比“十一五”期间分别增加2.7倍和3.1倍;累计商品房销售面积884.1万平方米,其中住宅792.7万平方米,比“十一五”期间分别增加1.35倍和1.43倍(见图2)。2015年末,商品房施工面积达到1330.5万平方米,其中住宅1052.7万平方米,比2010年末分别增长7.12倍和8.37倍。

  (三)保障性安居工程成效显著。“十二五”期间,我市大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新开工量累计达到70336套、645.07万平方米,其中,公共租赁住房13155套、63.16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57181套、581.91万平方米;发放住房租赁补贴9342户、1536.48万元。截至2015年底,保障性安居工程累计竣工41470套、354.73万平方米,其中,公共租赁住房15441套、76.37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26029套、278.36万平方米;累计分配入住41084套、352.82万平方米,其中,公共租赁住房15055套、74.46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26029套、278.36万平方米,全市50426户居民的住房困难问题得到解决,城镇住房保障覆盖面达到22.5%。

  (四)住房公积金各项业务快速发展。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面不断扩大,实缴职工人数和缴存金额快速增长。截至2015年底,我市住房公积金缴存职工达到85619人,缴存总额551179万元,分别比2010年底增加19348人、361040万元;累计提取住房公积金总额280815万元,比2010年底增长208738万元;累计发放个人住房贷款17502笔、380128万元,分别比2010年底增加了10973笔、292392万元。住房公积金个贷率由2010年底的62.51%提高至2015年底的105.10%。

  (五)城镇居民居住环境显著改善。“十二五”期间,我市启动了老旧小区综合改造整治工作。截至2015年底,城区累计完成59个老旧小区综合整治改造,改善了3.9万户、12万居民的居住环境。2015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4.05平方米,保障性住房、政府投资的公共建筑以及2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公共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成功获批“安徽省建筑产业现代化综合试点城市”,在4个安置房项目开展建筑产业现代化试点。

  (六)物业管理不断发展。“十二五”时期,我市物业管理得到较快发展,截至2015年底,我市物业服务企业达到186家,其中一级资质2家,小区物业服务覆盖率73%。物业服务项目从单一的住宅物业发展为涉及住宅、商业、写字楼、学校、医院等众多领域。市、区、街道、社区以及各相关部门齐抓共管联动机制进一步夯实,业主自治意识不断提升,物业服务水平日益提高,政府监管力度持续加大。

  (七)房地产政策体系逐步完善。2015年,我市先后出台《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意见》(六建城〔2015〕22号)、《关于进一步促进我市市区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意见》(六建城〔2015〕62号),截至2016年9月30日,在六安市区购买普通商品住房由契税受益财政按应纳契税50%的比例给予补贴;在城南、南山新区、三十铺等区域内购买普通商品住房的,给予200元/平方米的购房补贴。在征迁安置方面,及时出台了《六安城区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补偿安置办法(试行)》(六政〔2015〕43号),积极推行货币化安置。通过货币安置、发放购房券等多种方式BOB·半岛,积极引导被征迁居民自主购买普通商品住房。

  (八)房地产市场秩序逐步规范。“十二五”期间,我市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分析房地产市场形势,会商解决房地产市场中存在的重大问题BOB·半岛。加强舆论引导,稳定市场预期。同时,畅通举报渠道,加强社会监督,加大对商品房销售过程中虚假宣传、恶意竞争的处罚力度,依法通过警示、约谈、暂停网签、降低资质等级直至注销资质证书等多种措施,维护房地产市场秩序,努力营造监管有力、市场有序、企业诚信、行为规范的房地产市场环境。

  (一)商品房区域性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从产品角度看,商品住宅去库存压力较轻;商业办公用房去库存压力较大。从区域角度看,主城区住房市场已转变为明显的供不应求态势;城南板块以及交通、商业、教育配套不尽完善的区域仍然存在一定的库存。同时,商品住宅在套型面积、户型设计、居住环境等方面难以较好地满足市场改善性需求,商品房开发存在着供给与需求不对称的结构性矛盾。

  (二)区域间房价分化比较严重。实施房地产去库存政策以来,随着商品房交易量迅速增加,商品住房价格出现总体上升,但也出现较为明显的区域分化现象:主城区等配套设施较好的地区住房价格上涨较快;城南等乡镇板块住房价格涨幅较小。

  (三)缺乏大型房企和大项目带动。受制于经济发展规模、交通以及人才流失等因素,我市仍然缺乏品牌知名度高、管理规范、科技创新能力强、有着较好产业示范带动作用的大型房地产企业。本土房地产企业规模偏小,房地产开发二级以上资质的企业个数较少,实力不强,知名度不高,生产效率较低,集约能力不足。房地产企业市场观念不强,缺乏品牌意识和精品意识,没有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缺乏科学长远的企业发展战略,制约了企业长远持久发展。

  (四)房地产发展中遗留问题较多。由于历史原因,前几年土地市场大多为毛地出让,遗留问题较多,社会矛盾突出;很多老旧小区由于缺乏停车位等公共配套,脏乱差现象比较严重,物业服务水平和质量难以提高;部分开发企业由于自身实力较弱,开发出来的楼盘品质较差,销售状况不佳,甚至出现资金链断裂的现象,造成楼盘烂尾,严重地损害了购房者利益。

  2016年以来,在房地产去库存政策的推动下,加之合肥市房地产市场的溢出效应,我市房地产市场供销两旺。全年累计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49.9亿元,比上一年增长22.5%;商品房新开工面积323万平方米,比上一年增长23.8%;商品房销售面积460.9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销售面积443.8万平方米、商业办公用房销售面积18.99万平方米,比上一年分别增长142.5%、155.1%和29.6%。“十三五”时期,我市房地产业既要抓住发展重大机遇,又要妥善应对复杂挑战。

  (一)广阔的市场空间。2015年,我市城镇化率42.81%,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六安作为合肥都市圈副中心城市、大别山区域中心城市,随着农村宅基地制度和户籍制度改革、脱贫攻坚战略的实施,以及新型城镇化的推进,都将为我市加快发展步伐、改变欠发达现状带来新机遇,为我市房地产市场发展带来广阔的空间。

  (二)优美的生态环境。六安市生态条件优越BOB·半岛,拥有“国家级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城市”、“水环境治理优秀范例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等称号,境内6大水库蓄积70亿立方米Ⅱ类以上优质水源,是安徽省优质水源地。淠史杭灌区纵横灌溉1200万亩土地。六安市旅游资源丰富,金安区、裕安区有皖西大裂谷、横排头、淠河干渠等景区,所辖县有天堂寨、万佛湖、白马尖、马鬃岭、佛子岭等景区,适合休闲养生养老度假,为发展文化旅游、养生养老等特色地产提供重要的生态基础。

  (三)良好的区位优势。六安市紧邻省会合肥,是合肥都市圈副中心城市。合肥新桥国际机场六安城际铁路、合肥至六安区域快线(六安市客运西站至合肥市蜀山区长宁大道)即将开工建设,合六同城化触手可及。六安是国家级交通枢纽城市,312、206、105国道,沪陕、商景、济祁高速和沪汉蓉高铁环绕四周,外围交通框架浑然天成。合六、宁西、六武、合阜高速公路和六阜铁路境内交汇,泾渭分明。2016年以来,出现了大量外市人口在我市购房置业现象。随着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城市面貌显著提升、生态环境持续优越、合六同城快速发展,为我市房地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经济发展不确定性较大。从国际看,地缘政治风险多点凸显,全球经济复苏不及预期,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从国内看,经济发展增速放缓,资源环境压力与日俱增,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粗放式发展方式难以为继,经济增长新旧动能转换任务重,居民收入增长难度大,一些企业信贷风险、信用债市场违约风险上升。

  (二)产业和人口集聚能力较弱。近年来,我市经济发展较快,但由于工业化发展起步较晚,缺少支柱性核心产业,经济总量偏小,人口净流出多、贫困人口多。目前,产值上百亿规模的产业很少,人均生产总值和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省内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市房地产业持续向好的预期。

  (三)商业办公库存去化任务重。截至2016年12月底,我市商品房可售面积达到441.11万平方米,去化周期约13个月,其中住宅316.67万平方米、去化周期约9个月;商业办公等非住宅124.44万平方米、去化周期约32个月。与2015年底相比,我市减少库存222.67万平方米,其中住宅库存减少247.54万平方米,但商业办公等非住宅增加了24.87万平方米。另外,前期出台的去库存政策主要针对的是住宅市场,而对非住宅的作用较小,未来我市商业办公用房库存去化任务仍然较重。

  “十三五”期间,我市市区城镇常住人口预计将增加20万人,新增住房需求约985万平方米;因重点工程建设征迁、棚户区改造等产生的住房需求约800万平方米。“十三五”期间,新增商品住房需求预计约1785万平方米。

  根据住宅与非住宅的比例关系,预计 “十三五”期间新增商业、办公等非住宅需求约240万平方米。

  综上,“十三五”期间,预计我市市区新增商品房需求约2025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需求约1785万平方米,商业、办公等非住宅需求约240万平方米。

  “十三五”时期,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要,统筹考虑政府和市场“两只手”关系,合理配置开发资源,立足六安,面向合肥等周边城市,在满足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的同时,打造一批旅游、文化、养生、养老等新型地产,提升绿色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

  (一)房地产开发投资。规划期内,计划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930亿元,其中住宅开发投资650亿元,房地产开发投资年均增长15%(详见表1)。

  (二)商品房建设面积。规划期内,计划商品房新开工面积2050万平方米,其中商品住宅1860万平方米(详见表1)。

  (三)住房保障覆盖率。规划期内,计划棚户区改造34656户和市政公益性征迁180万平方米。至2020年底,城镇常住人口住房保障覆盖面达到23%。

  (四)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至2020年底,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7平方米。

  (五)绿色建筑和建筑产业现代化水平。至2020年底,城镇新建建筑按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造比例达到60%,政府投资新建建筑按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造比例达到100%;城镇新建建筑采用建筑产业现代化方式建造比例达到20%,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安置房采用建筑产业现代化方式建造比例达到40%;城镇新建建筑全装修比例达到30%,政府投资新建建筑全装修比例达到100%。

  (六)物业管理服务覆盖率。物业管理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展,至2020年底,新建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服务覆盖率达到100%;无物管老旧住宅小区在完成整治改造后落实物业管理,并加强行业管理,切实提高物业管理服务水平。

  (一)商品房建设年度指引。规划期内,计划商品房新开工面积2050万平方米,计划2016年340万平方米、2017年360万平方米、2018年410万平方米、2019年450万平方米、2020年490万平方米(详见表2)。

  (二)商品房分区建设指引。规划期内,计划在金安区内新开工840万平方米、裕安区820万平方米、开发区390万平方米(详见表3)。

  根据城市规划和未来发展,主城区着重优化提升,利用成熟的公共配套,主要发展高端住宅、大型购物中心等高端商业地产;东部新城着重产城融合,结合刚性需求,形成一定规模的居住和商业功能区;城南板块着重完善配套基础设施,突出绿色优势,主要发展健康休闲度假地产;淠河以西地区着重保护开发,以居住为主,依托优良的滨水环境,打造生态宜人的城市居住区。

  (一)节约集约。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政策措施,积极发展省地节能环保型住宅,合理布局不同类型商业办公用房,充分体现我市园林城市、生态城市和宜居城市的自然环境价值,提高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

  (二)持续有序。在保证住房需求基础上,坚持与城市发展方向、发展目标相适应,优化城市功能和空间结构,促进分区土地供应均衡,保障各种功能用地合理分布,提升房地产整体价值,推动房地产市场协调发展。

  (三)结构合理。结合房地产去库存和农民进城,稳定提供居住用地,优先保障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设用地,严格控制商业等非住宅用地,综合考虑房地产市场发展阶段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科学确定房地产用地供应结构。

  (一)商品房建设用地年度指引。规划期内,计划商品房建设用地15090亩,其中,居住用地13950亩,商业、办公等非住宅用地1140亩。计划2016年3400亩,2017年3200亩,2018年2880亩,2019年2780亩,2020年2830亩(详见表4)。

  (二)商品房建设用地分区指引。规划期内,计划安排金安区6180亩,计划安排裕安区6045亩,计划安排开发区2865亩(详见表5)。

  认真落实住房消费政策,结合户籍制度改革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鼓励农民进城购房,支持农业转移人口等非户籍人口在就业地落户,享受入学、医疗、就业、住房保障等社会化均等服务,形成农民工在就业地买房或长期租房的市场预期。支持居民改善性住房需求。利用金融、信贷等手段,保持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提高住宅品质和居住环境,满足日益增长的改善性住房需求,保持住房供求总量和供求结构基本平衡。

  发挥绿色生态资源优势,适应改善性、舒适性住房需求,适当降低容积率、建筑密度,提高绿地率、车位配比等规划指标,加强道路、水、电、气、暖等公用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教育、医疗、公共交通、停车场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发展省地节能环保型住宅,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加快“海绵城市”、“智慧社区”建设,打造一批生态、绿色等高端住宅。

  多渠道满足住房保障对象的住房需求,扩大住房保障覆盖面,将城镇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就业无房职工、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等纳入住房保障范围。逐步将住房保障方式由实物配租为主转变为发放住房租赁补贴为主。健全住房保障申请、审核、公示和退出机制,提高动态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水平。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采取实物安置和货币补偿相结合的安置方式,合理引导棚户区居民选择货币安置并自主购买商品房。

  在规划和用地审批过程中,按照市场规律和行业特点,根据商圈的容量BOB·半岛,严格控制商业新增土地供应和规划指标。鼓励和引导商业地产开发商在市场经营方面出谋划策,通过差异化经营,通过不同的主题功能设计和地域特色服务,为市场提供不同类型的产品,避免出现结构性过剩问题。

  实施“大招商、招大商”战略,引进大型品牌房企,开发大项目,扩大规模效应,提升项目档次。鼓励本土房地产企业和一线品牌房地产企业开展战略合作,进一步做大做强。鼓励房地产企业发展文化旅游、养生养老等新型地产,做到房地产项目与文化旅游养生养老项目相结合,创新升级转型模式,以体现房地产行业关联度高的特点,实现优势互补,盘活各类资源,积极发展特色地产。

  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地产中介机构、物业服务企业等机构,发展成为以住房租赁为主营业务的专业化企业,增加出租房源供给。积极引导实力雄厚的住房租赁企业进入本地市场,通过专业化经营打造规范稳定的租赁市场环境。鼓励住房租赁消费,合理引导购买能力不强、收入不稳定、工作地点不固定的居民家庭,主要通过房屋租赁市场解决住房问题,逐步形成住房消费梯级结构,发挥住房租赁市场对住房投资和消费的拉动作用。

  以贯彻新修订的《安徽省物业管理条例》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将物业服务纳入现代化服务业发展规划、社区建设和社区治理体系。引入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方式,不断提升物业服务水平。督促物业服务企业遵规履约,建立社区牵头,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三位一体”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物业专项维修资金在维护小区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中的作用。推进“互联网+物业管理”模式,促进物业延伸服务。

  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开发经营行为,加强对土地供应、规划审批和施工许可后的跟踪服务和监督。坚持配套设施与商品房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健全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系统,保障商品房预售资金安全。加大对捂盘惜售、捆绑销售等违法违规行为打击力度,建立房地产市场监测平台,防范房地产市场风险。加强房地产中介市场整治,全面实施存量房网签和交易结算资金监管,促进存量房市场健康发展。

  强化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工作职责,提升统筹规划、统筹管理、统一部署的能力,加强政府各职能部门间分工协作,协调解决房地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根据形势变化和规划执行情况,对规划适时进行修订。充分利用各类媒体,积极宣传规划,发布相关政策和信息BOB·半岛,推进公众参与规划实施的自觉性,健全政府与企业、市民的信息沟通与反馈机制,形成有利于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舆论氛围。

  进一步完善土地储备机制,积极清理盘活闲置土地,加快解决“毛地出让”等历史遗留问题。合理调配土地资源,科学确定土地出让门槛,推进建设用地区域差别化供应,对消化周期在36个月以上的,应停止供地。加大城市道路建设和教育、文化、卫生等配套设施建设用地供应,增加金融、娱乐、旅游、养老等新兴服务业供地比重。

  实行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开展住房公积金与商业银行组合贷款业务,满足职工多样化购房资金需求,强化资金风险预警机制。推进扩大住房公积金缴存面,将农业转移人口纳入覆盖范围,支持将有稳定就业的进城务工人员和个体工商户等自由职业者纳入住房公积金缴存范围。落实放宽住房公积金提取条件等政策,充分发挥住房公积金制度对住房保障和住房消费的促进作用。

  建立健全房地产市场信用管理平台,及时采集各方责任主体违法、违规行为,逐步实现同城信用信息互联互通、共用共享。制定和完善房地产企业诚信行为标准和评分办法,建立企业信用综合评价体系,将信用评价结果引入土地出让、日常监督等管理工作中。通过房地产行业协会,规范行业自律行为,建立一套比较规范的运作程序和比较完善的民主决策程序,优化房地产市场环境。

  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规范审批行为,提高审批效率,创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加强对有利于房地产行业发展的产业政策、行业管理政策、民生政策的研究和储备,相机施策、精准发力。全面清理涉及房地产企业的各类收费,及时取消国家明文废止的行政事业性、经营服务性收费项目,切实减轻企业负担。重视对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发挥专家机构的智库作用,加强房地产市场监测和预警机制研究,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